自我若不成長就會枯萎,而對按著神的形像所造的人類來說,成長就是付出愛。沒有生命是靜止不動的。沒有人永遠停滯不前。每一項新的愛的行動都是要擺脫不合身的幼稚狀態。德克漢(Karlfried Durckheim)過去曾主張:「你絕對不會消滅自我,你只會發覺它住在一間比你相像中還要大的房子裡。」一個生命若要真正長成它應有的樣子,就必須找到一間比過去備受呵護和頤指氣使的房子更大的處所來居住。離開原生家庭而後進入婚姻,就是一個最原始的改變型態,使人從舒適、受關懷的角色,轉變為體貼、關懷他人的角色。
「自我的愛」(self-love)所充斥的,全是如何保留住自己所擁有的,然後再加上一些類似的東西,這是它如此令人感到厭煩的原因。這種愛完全是畫地自限,又了無新意。「自我的愛」只會以所擁有的來衡量其地位,因此對於可能遭遇到的任何損失,都感到惶惶不安。若是被迫要進入新的關係網和新的處境時,它最先考慮到的,不是如何為愛開創新局,而是害怕將會有所損失。因此,它依附、保留,最後萎縮、凋謝。
離開父母是成熟婚姻的先決條件,它預備我們在愛裡日趨成熟。我們會經過一個又一個階段。總有一日,我會經歷喪失配偶、子女長大離巢、退休賦閒、年老體衰的時刻。儘管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充實、喜樂、價值非凡,但卻不是永久的。話說回來,若是我們想要以愛的名義,而使這些階段永存不變的話我們就扭曲了愛的真義。
分離並非不忠實的表現;這是下一波愛的行動的開始。這個愛的行動會把我們推向更完全的愛。這種行動剛開始幾乎都要經歷失喪、被剝奪的感受。但事實上,分離不是損失---它乃是為嶄新的創造力拉開序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